News
吕梁山风景旅游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的东南部,靠近新城区,是进出徐州的景观节点,是徐州新区市民闲暇之余娱乐放松及周末旅游度假的首选地。 读书乃成才之道,教育为立国之本。读书成才一人,兴学育才四方,伊庄镇村民深谙其理,所以喜读书益喜兴学。过去,在卢套、马集、后小楼、伊庄、吕梁、白塔诸村办学馆、设私塾,教授各村子弟,历代不衰,源远流长。
“五四”运动时期,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祖国各地,伊庄镇新青年及有志之士起而应之。几经筹划,于一九一七年开办新式小学。妇孺老幼无不踊跃参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足三个月,卢套、伊庄、吕梁三所新校建成,明窗几亮,桌凳齐全。后又辟操场,建花园,圈校墙、砌新式校门。随之书声朗朗,歌声泱泱!卢套、吕梁两所小学上报备案,被铜山县教育局命名为铜山县第八区第一、第二国民小学(周庙村小学为铜山县第八区第三国民小学)。后日寇入侵,盗贼烽起,学校停办。
一九三九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学校随之复课。学生骤增,升学问题亦亟待解决,呈请民主政府准予开设高级班。文教科长卢厚之同意,建议县政府批准,伊庄人民梦寐以求的完全小学始得实现。而扩建翻修校舍又成燃眉之急。政府无力资助,号召群众办学。犹以卢套、吕梁最为突出。卢茂干再任卢套小学建校委员会主任,会同地方热心教育人士及各村村长分头宣传动员,筹集建校资金,真是振臂一呼,应者如云。一时献力、献钱、献物资者从四面八方涌来。昼夜施工,人人动手,终于建成教室七口,翻修三口,校舍教具齐备。广告招生,黄河两岸,大山周围,各村的升学少年纷纷前来报名。卢套小学的规模之大,校貌之宏伟,教学质量之高,百里之内的小学无一可与之比拟者。在此基础上,创办卢套中学又成为卢套及附近各乡村人民的一致呼声,筹办工作尚未展开,内战爆发矣!
淮海战役硝烟未散,筹办卢套中学之念已在伊庄人心中兴起。卢茂斡当仁不让,又任卢套中学筹建委员会主任,邀请迷马、马集、吕梁、后小楼、武山子、闻庄、庞路山各村村长会商建校大计,大走群众办学之路。卢由俊捐献果园田三亩作校址,在田树木作建校材料。卢茂斡捐献银元五百块,卢套村民捐献五十亩地;至于献粮献草、献其它物资者多不胜数。村民青壮年近两千人,排成长达千米两条长龙从山上蜿蜒而下直至校址,传石块、传砖瓦、欢声笑语,回荡山谷,劳动号子声撼大地,端茶送水,喜笑颜开,全村沸腾,蔚为壮观。县文教科长张毅成徒步六十多里从土山县府赶来参观,赞叹之余,挥汗参加劳动,后来他在淮阴专署召开的各县文教科长会议上,介绍卢套群众办学时,与会科长都深为感动。淮阴、宿迁两中学各捐献粮食两千斤以资助,经过五十多天的紧张施工,一所与新中国同龄的社会主义初级中学以其壮观的雄姿,美好的理想,一峰独秀,面向朝阳,生气勃勃地站在邳睢铜灵广袤二三百里的大地中央,背倚青山,胸怀黄河,张开双臂,准备拥抱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随后,伊庄中学、吕梁中学相继建成。光阴在人们的记忆里象水一样慢慢流去,各所中学已先后送走届毕业生约几万余人。他们中现在有将军、司令员、专家学者、高级工程师、省、市、县级干部千余人,中小学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工人、农民、正在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忘我地工作。学校的一切成就归功于党的好领导。伊庄镇村民喜兴学的传统美德及进取精神亦应肯定而发扬光大之。(董亚东搜集整理)
上一条:卢套教育的演变
下一条:三洪与三绝碑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