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吕梁山风景旅游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的东南部,靠近新城区,是进出徐州的景观节点,是徐州新区市民闲暇之余娱乐放松及周末旅游度假的首选地。 巍巍青山如黛,蜿蜓黄河东逝。青山绿水之间,一带沃野地,卢套一派大好湖山。卢套小学、中学就座落在这风景宜人的小山村。方圆百里民众,一提起卢套,就会伸出大拇指赞曰“文化圣地”。此美誉皆因有崇尚科学教育的卢套人。
废除私塾倡导建新学堂
清光绪年间,一些有识之士洞察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入侵,究其原因是封建统治文化落后。“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要想富国强兵,治国安邦,必须大力兴办教育,崇尚科学。“康梁变法”中主要一项内容就是开办新学堂,在此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民国初年,徐州市及铜山县各镇纷纷废除私塾,兴办新学堂。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下,卢族名流学士于1917年(民国六年)创建了卢套小学,借开元寺为校址,教室狭小简陋,仅开设一个班(一、二、三、四年级大复式),学生三十多人,教师是卢道伍、牛继儒、陈庆澡、占庆山、卢茂干。教学内容是国语、算术、手工、修身等国民新编教材,废除孔孟之道之旧教材。
国民革命军北伐告成,政府为破除迷信,削弱封建,倡导新文化运动,凡有寺庙偶像一律推毁,建立新学堂。
1927年卢族青年卢道信,毕业于铜山师范(老红学,今徐州市第二中学)。该校是徐州市共产党早期活动中心,学潮不断,卢道信在校读书经常带领学生去街头演讲,到商店里查禁日货,具有先进的新民主主义思想。
卢套百姓义举,拆祖庙建新校
卢道信毕业回乡后,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任卢套小学校长,又把名师朱祥质(卢套村人)从徐州大北望小学请来,共同致力于兴办卢套小学。
朱祥质毕业于铜山县中等师范,治学严谨,工作认真,思想进步,事业心强,刚直不阿,是一位难得的好教师。
一天晚上,批完了作业,卢道信对朱祥质说:“现在铜山各地增办完小,咱们老是守着破庙办学,束缚手脚,没有发展余地,这开元寺仅两口破屋,狭小的院落光学生就站满了,下课后学生连个活动的地方也没有,况且这古庙位于山坡之上,小学生往返需爬山,睛天尚且好走,若遇雨雪天气,山陡路滑,滑倒跌破嘴脸、摔折胳膊之事时有发生,长久之计,必须将学校迁至庙下,三村中央(卢东、卢西、埝头三村),便于学生就近读书。卢山巅净莲庵已是寺废和尚空(民国初年已被住双沟国军王营长(绰号王瞎子)所焚),若拆除净莲庵,用其木棒、砖瓦、石料,足够建一所小学,国民有利之事,何乐而不为呢?”朱祥质一听,一拍即合,欣然同意说:“我也早有此意,因净莲庵为卢家祖庙,不便启齿,今君语出,正合我意,真乃良策矣!我看先组成校筹委员会,然后召开村民大会,立即付诸行动。”
卢道信、朱祥质遂邀请地方名流组成建校委员会,卢道信、朱祥质任建校委员会主任。
1927年(民国16年)农历正月初二召开三村(埝头村、卢东村、卢西村)村民大会,到会千余人,议定拆运办法。卢道信代表学校首先倡导说:“国家振兴,教育为本,为了地方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必须大力兴办教育。开元寺地处山坡,教室不足,场地狭窄,在这里办学仅为权宜之计,若大展宏图,需在三村中央建一所场地宽敞,环境优雅的学校,为力争开办徐州东南乡第一所完全小学而打下基础,此举为我们三村村民千秋大业,诚望民众同心协力,为建校而出力流汗,众心齐,泰山移,只要万众一心,一所崭新的学校一定会矗立在眼前,也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对得起列祖列宗了’。”众从拍手称快,欣喜若狂。
大年初三即行动工,三村男女老幼千余人组成拆运大军,从山顶到工地约2000米,排成弯弯曲曲的两条长龙,传砖的传砖,运瓦的运瓦。歌声、号子声、欢笑声、滚石声,漫山遍野,一片欢腾。风俗习惯春节不过十五不外出,不出工,初三又称小年,而人们却甘愿投入建校劳动,精神可见一斑。
仅十余天时间,建筑材料全部运到工地,月余一所崭新的小学工程告竣,十三间二字形校舍建成,添置了留声机一台,新课桌凳60套,单级初小变成了双级初小。当时铜东地区正在酝酿筹办六高(县第六高级小学),卢道信、朱祥质、卢茂干等认为良机不可错过,立即向县文教科呈送申办报告,终因筹集办学经费艰窘,又因姜集姜知如任铜山县县长,姜集办起了铜山县第六高级完小。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日寇大军入侵,1938年5月徐州沦陷,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日冠烧杀抢掠,盗匪横行乡里,致使学校停顿,校具亦毁殁尽,学校同样遭此动难,实为卢套之不幸,民族之不幸。
学校培养有用人才
1940年(民国29年),新四军开辟铜山,在铜东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伊庄区建立,卢套小学课程全是解放区新编教材,宣传抗日。1943年小学建立了党支部,党的活动秘密在学校开展,卢振东任党支部书记,在学生中秘密发展党员,学生党员有卢振领、卢惠珍、陈世权、朱干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党团工作。当时,日伪顽及土匪到处杀人放火,破坏我抗日民主政权,暗杀我抗日政府干部,日寇不时偷偷越过黄河来卢套一带扫荡,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学校绝不能关门教学,必须一边教学,一边参加社会斗争。学校建立了儿童团、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共产党支部。在各种重大集会、政治及文化活动中起着带头和推动作用。学生站岗、放哨、查路条,在减租减息除奸反霸斗争会上,学生高******,高唱革命歌曲;为了深入动员群众开展抗日,学校经常自编自演文艺宣传节目,到处演出,广泛宣传。1946年春夏,五六年级学生骨干30余人,组成铜邳县边区工作队,由县政府干部带队,奔赴刚从日伪统治下收复的新区发动群众,除奸反霸、土地清查登记、征收公粮。卢套小学誉满邳睢铜灵地区,是教育战线上一支独秀的鲜花,也是一所对革命有卓越贡献的学校。这些学生深受严峻斗争的实地考验,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有的十五六岁就随军东撤;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多数学生骨干解放后都成为党政军重要领导干部,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立下汗马功劳。
卢套小学是文化圣地又是革命摇篮
1945年,为了争取办成完全小学,开设1—6年级双轨教学班,卢套群众自愿捐款、献物、出工。在二字形教室前面又盖一幢教室(6间),建成三字形校舍,商同文教科长卢厚之开办完小,旋即批准,多年梦寐以求的开办完小之梦至此实现,一个设有高级班的完小位于青山绿水之间,成为方圆数十里的知名学校。
1945年政府规划行政区域,铜山县改为铜邳县,卢套完小恰居全县中心,周围又有完小八所,生员充足,地方热心教育的名流,认为在此建立中学比较适中,卢道信、朱祥质着手积极筹备建立卢套中学,正在运筹之际,国共两党内战重开,我军战略转移,撤至山东沂蒙山区,此举只好搁浅。
1946年夏季,卢套沦为敌占区。撤至运河东的共产党员卢振东被组织秘密派回卢套,以教师的合法身份在卢套一带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卢套成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卢套小学又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千方百计掩护我地下党干部魏振亚、刘建中、佟冠英等在卢套开展地下活动,搜集敌人情报,购买********,暗杀顽乡队长卢道科,卢套小学又成了我地下党活动中心,为革命作出了功不可磨的贡献。卢套小学始终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锐意进取创办苏北首座乡村中学
1949年淮海战役硝烟刚刚散尽,地方政权刚刚建立,教育刚刚恢复,战争创伤尚未愈和,在这百废待兴之际,素有办学热情的有识之士、地方名流,就积极酝酿兴办卢套中学。卢茂干、卢道信、卢道质、卢道中等充分分析了创建卢套中学的有利条件:①生员充足:卢套地处邳睢铜灵四县交界处,卢套小学又是该地区名校,自然形成文化中心,方圆数十里的生员皆可荟萃卢套,为贫苦的农家子弟解决了读书难问题,卢套学子不出村也能上中学了———此为地利。②1945年抗日民主政权已经酝酿在卢套建立中学,三年内战时期我地下党干部刘建中、魏振亚、佟冠英、邢宗藩等常来卢套工作,与卢套进步人士结下生死之缘,曾许诺等解放了首先在卢套创建中学。解放后,魏振亚任邳睢县县长,卢振东任伊庄区区长,这些权威人士必然大力支持———此为人和。③淮海战役取得了胜利,全国解放指日可待,翻身后的农民积极要求提高文化,地方群众素来富有办学热情———此为天时。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何事不成?
1949年春,地方有识之士卢茂干、卢道信、卢道质、卢道中等积极宣传发动,邀请卢套周围四乡村镇如迷马、马集、后楼、武山、崔贺、大庙、大牛、闻庄、周庙、庞山、路山、牌坊等十余个村庄的开明人士组成了卢套中学校董委员会,具体领导筹建工作。为了确保1949年暑假准时招生,暂时在卢套小学西校门北侧盖了三间泥墙草顶的简陋教室,卢套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就是从这里走出的。第一届一个班,36人。卢套小学全体教师欣喜若狂,有的教师自制一块木牌,用红漆亲手书上“卢套私立初级中学”,挂在门口;有的教师从核桃树上锯下一段木头,亲手刻成学校大印。请来了教导主任刘文华、名师谢家、张桂昆、车轨等。按县文教科教学要求,课程全部开设,襁媬中的卢套中学就这样创办起来了。
在卢套小学暂设初中班仅为权宜之计,要想大展宏图,必须在小学路南另选新校址。于是校董委员会共商壮大卢套中学之计。卢套锡章和尚献地50亩,卢由俊献果园3亩(在园林木一并献出),卢茂干献银元500块,卢道信、卢振宏各献木棒50棵。区长卢振东代表区政府全区动员,支持建校,出动铁边车数十辆,义务工百余人,扒了花山庙、卢套净莲庵残墙,日夜兼程,运土、运石,运转,运瓦、运棒、运草,建校工地上人欢马叫,车水马龙,群众办学的壮观景象可歌可泣,千载流芳。卢套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不胫而走,飞快传到了邳睢县政府,文教科长张义成倍受感动,日夜兼程,徒步百余里赶到现场,并亲自搬砖运瓦,令文教科员卜同志坐镇三个月,督导建校。张义成赴淮阴专署开会,会上专题汇报了卢套民众如何积极兴建卢套中学的,淮阴专署大力表彰,淮阴、沐阳两中学各资助卢套中学粮食4000斤。
1950———1951年,建起16间泥墙单顶教室,12间石墙、小瓦顶出厦教室,卢套中学初具规模。
双沟,历史为邳、睢、铜、灵四县交界处的一个古镇,公路直通睢宁、徐州,交通十分便利,而卢套仅是一闭塞的小山村,双沟创办中学条件大大优于卢套,但邳睢县政府被卢套民众办学的积极性所感染,舍生忘死掩护地下党活动所感动,1950年决定将双沟中学班迁至卢套并入中学班,与卢套中学学生成为第二届学生。
学子立德立志?摇成人成才?摇学校盛名远扬
解放之初,国民经济相当困难,人们生活相当艰苦,师生的生活水平不言而喻。当时教师的工资不发钱,已粮计算,每月仅发杂粮110斤,当然无法养家顾口,吃的是高粱面,可干劲十足,呕心沥血,诲人不倦,教学质量享誉徐州地区,第一届毕业生全部升学。
学生生活更加艰苦,家境贫穷的学生吃的是糠菜窝窝头,老咸菜,比较富裕的学生吃的仅是高梁煎饼。外乡村学生往返四五十里,全是翻山越岭徒步跋涉,困境中的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他们人人奋进,个个刻苦。卢套村第一届毕业生卢振球(卢彬)家中一贫如洗,父母离乡乞讨,家中断炊绝粮,放学下村讨饭,讨完饭再去上学,村干部怜其困难,下户起粮资助他求学,毕业后考取运河师范,后在邳县党史办公室工作。
创办初期为私立中学,学校经费及教师工资全由卢套村自筹解决。富户多捐三五百斤,甚至千余斤,穷户捐献几十斤至百余斤,年筹集万余斤粮食。当时提出口号是:坚持灾荒教育,学生互济,教师民众捐献。到了1953年,上级开始拨款,贫困生每月享有4———5元助学金,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学生无一人辍学。由于卢套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盛名远扬,西至徐州,东至睢宁,南至灵壁,北至大许塔山,方圆数百里优秀学子慕名而来,荟萃于卢套中学。卢套中学成为苏北地区第一所有名望的乡村中学。
卢套中小学的优秀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将军、司令员、学者,专家、教授、高级科研人员、县团级干部层出不穷。中小学教师、地方党政人员,不计其数。方圆百里之内优秀人才80%为卢套中小学毕业生。名望学子,不可胜数,为此有诗赞曰:
山村僻壤英才贯华夏
陋室草堂桃李遍九州
(据《卢套传奇》)
上一条:吕梁地区姓氏相克论演绎
下一条:吕梁地区兴学史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