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吕梁 - 民俗风情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吕梁 - 民俗风情

文化吕梁 - 民俗风情

News

吕梁山风景旅游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的东南部,靠近新城区,是进出徐州的景观节点,是徐州新区市民闲暇之余娱乐放松及周末旅游度假的首选地。

余墨漫点古吕梁

发布时间:2015-09-21 09:20:35      点击次数:51

  在国人心目中,吕梁是个很熟悉的地名。源于山西省吕梁市是《吕梁英雄传》小说中抗日英雄们的故乡。
  孰不知,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还有一个很古老的东方吕梁。它就是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境内的吕梁。说它古老,是因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时期,这一带便有人们居住了。夏朝时期徐州地区因彭铿献锦鸡汤有功而得封大彭氏国。《尚书》载有“商武丁四十三年灭大彭”的史实。又据《铜山县志》载:“纣王封其臣崇侯虎在彭国改建为崇国,周灭商后在此建吕国。春秋时吕亡于宋。”吕国被邻国宋灭后就成了宋的一个邑(县)。汉时在此置吕县。唐朝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志》上说:“吕梁在彭城东南五十七里,盖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也。”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朝俘虏押送北上,在《彭城行》诗中有“连山四围合,吕梁贯其中”的佳句。《水经注》上说:“泗水自彭城东南过吕县南,水上有石梁。”另据吕梁世代传说,吕国在春秋时期被宋国灭亡,其时,中华姓氏尚处于萌发之期,国君的后裔信为了纪念吕国,就定姓氏为“吕”了,此即是吕姓氏族中一支族脉的由来。从以上史料记载及野史里传说,可见徐州市吕梁的历史悠久,当在三千年前就有文字记载了。若把早期新石器时代有人居住、而无地名记载的历史也加上,吕梁的历史延续约五千年以上,说它古老实不为过。
  吕梁古称吕国,从汉到宋改建制称吕县,以后又称驿,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改建制称吕梁乡。在历史上吕国或吕县应辖制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呢?这也许无从稽考了,只能依推理的方式来界定。史上说周封列国时,大诸侯国十万户以上,小诸侯国仅三百户就是个国家。周朝时全国人口也不过数百万,人烟稀少,可见三百户所占地域面积就很广大了。据此推理,当时的古吕国或吕县面积应包括今天建制的安微省灵璧县朱集镇以北,江苏省邳州市新集镇以西,徐州市泉山区潘塘镇以东和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以南约1.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这一地区可称为古吕梁地区,该区文化应称为吕梁文化该是正确的。
  谈吕梁首先离不开谈古泗水及黄河。古泗水、黄河与古吕梁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它浇灌了吕梁的稼穑,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吕梁人,见证了吕梁文化文明的发展。同时,吕梁的文化积淀虽历经劫难,遗存仍十分丰厚,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泗水源于山东省中部,在穿越徐州和吕梁这段流程中,因受山川地理条件的制约,在该区段上形成三个洪峰奇观区,即秦梁洪、百步洪、吕梁洪。吕梁洪又分上洪和下洪,二洪相距七华里,是泗水三洪中最惊心动魄的洪峰区。《水经注》上说它“县涛奔崩,实为泗险。”明朝吏部右侍郎徐阶在《疏凿吕梁洪记》中说“二洪之石其狞且利,如剑戟之相向,而虎豹象狮之相攫,犬牙交而蛇蚓蟠,舟不戒则败而莫甚于吕梁。”古人有许多诗篇吟诵吕梁洪,如宋文学家苏辙《吕梁洪》诗曰“出没悬流虽有道,平陵险地本无心。未能与物都无碍,咫尺清泉亦自深”;元朝诗人傅若金《过吕梁洪》诗咏道“巨石中流伏,盘涡尽日旋。善游因土俗,近住有人烟。险或过三峡,深疑及九渊。轻舟鱼腹,锦缆得徐牵”。从上两首古诗中可见昔年吕梁洪的浩大波澜。现在吕梁一带的村民中还流行一句形容洪峰湍急的俗话“鹅毛沉底,碌磙子漂摇”,是说鹅毛虽轻,泗水可将它旋翻到河的最底部,而碌磙子(即碌碡,古农具之一,重约三四百斤)则可以被洪水从河床底部摇摇晃晃地悬浮到水面上来。如此壮观宏伟的吕梁洪,怎能不引起人们的好奇而一睹为快呢?
  孔圣人是最早专程赶来观吕梁洪的游客之一,《列子·皇帝》、《庄子·外篇·达生》中都记录了此事。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听说吕梁洪是泗水中最大的洪峰区,便决定前往观瞻。其中还有一段曲折而又颇具哲理的民间传说。孔子官居鲁国大夫之职,住在曲阜讲学,十分儒雅。一日,他听说吕梁洪非常雄伟壮观,便想来观看,聊慰生平。六月初,发洪的汛期就要近了。他急备车马,带领子贡、子路、颜回等学生驱车前往。他们一行之众,车轮滚滚烟尘荡荡,行约半日,路遇一位商贾。孔子问道:“此去吕梁,尚需几日?”商人说:“吾往来此间久矣,需三日之功也。”孔子怕耽误了时日,赶不上观洪,遂命车夫加鞭,欲将三日之途两日行结。当天至很晚,他们才投宿打尖起火。第二日鸡叫头遍,孔子就叫醒学生们,急急驱车上路。未料想行不数里,因天黑路颠,车轴“咔嚓”一声从中折断。他们无奈,只好再回客栈住下,找工匠修车。孔子所乘之车,不比平头百姓的毛驴小车,乃属大夫品级之官车,为四马所拉,车料非普通之材所能建造。木匠们费了许多周折,才从山中寻到一株上乘的枣树,围粗斗余,使用工役十数人,好不容易弄回店中。直至日暮总算是修好了车,换上了新轴。孔子一众只得依旧下榻该客栈。一夜无话,次日鸡鸣,他们又急忙套车赶路(从此,该店更名为“鸡鸣客栈”)。下午,孔子及学生们满身尘土地来到吕梁的洪山下。恰在此时,他与被问道的商人不期而遇。商人与孔子一阵寒暄,奇怪的问他为什么会落到毛驴车的后面才来到。孔子似有所悟的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矣。”商人笑而不答,点首以对,作歌而去。
  《庄子·外篇·达生》中是这样记载孔子观洪的:“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龟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之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薜馈N崾己豕剩ず跣裕珊趺S肫渚呷耄脬橘沙觯铀蓝晃窖伞4宋崴缘钢病!鬃釉唬骸挝绞己豕剩ず跣裕珊趺俊唬骸嵘诹辏室玻怀び谒灿谒砸玻徊恢崴匀欢唬病!�
  孔子与泳者的这段对白是说:“我以为你是鬼呢?仔细看你却是人。请问,游泳有什么特别的门道吗?”泳者说:“没有,哪有什么技术门道,我起初是经常的玩水,长大了就习以为常了,有一些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现象。我跟水中的漩涡一块儿潜游到水底,又跟着向上翻涌的旋流游出水面,顺着水势而不作任何的违拗动作。这就是我之所以会游泳的方法了。”孔子又问:“什么叫做起初是故常;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与自然呢?”那人又进一步解释说:“我出生在山陵地方就安于靠陵近陵的生活,这就叫做故常;长大了又生活在水边(谋食)就安于水边的生活,这就叫做习性;不知我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样的活着,这就叫做命里注定的(自然现象)。”这番回答,使孔子信服的五体投地。其实,孔子似乎有些太谦虚了。住在距水近的人会游泳,就好比住在高山上会狩猎那样,实在是太寻常不过的事了。
  不知过了多少年代,该男子居住地山坡下有了个村庄,就起名叫悬水村。共和国建立后,于公元1970年修倪元水库,悬水村因淹没于水库中,才迁出此地,现属行政村倪元所辖,新的村名叫农科队。
  孔子和泳者闲谈一番后,他见滚滚东逝的洪水,汹涌澎湃,一浪接一浪的向前方赶去,昼夜不息。顿时悟出人生苦短,岁月催人老,一代一代,就像泗水的洪浪那样追逐着逝去,他便于川上感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句颇具哲理的名言,后来不仅为华人传诵,老外们也热衷于对人生感慨抒情。六月天象娃娃脸,说变就变。天渐渐由晴转阴,浓云密布,沉雷由远及近裹地而来。孔子带领学生们急急寻路返回,当他们来到现时的圣人窝村的地方时,雨便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天也快彻底的黑了。他们只好停驻车马,就地取了些树枝茅草,临时搭建了个简易的窝棚住下。后人就在这个三面环山的山窝中建了个村庄,便起名叫圣人窝村。许多年过去了,庄子为了弘扬道教,也来观吕梁洪。他就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孔子观洪的故事,并进一步说吕梁洪“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龟鳖之所不能游也。”一仞合八尺,三十仞就是二百四十尺,约八十米,差不多有26层楼的高度,可见说“悬水”一点都不过分。庄子这话是说洪峰高悬数十丈,激流翻滚冲撞而泛起的水泡沫,向下游流去,长达四十华里而不尽。鼋鼍(爬行动物,喙短体长约两米左右,背部、尾部均有鳞甲。穴居江河岸边,皮可以蒙鼓。亦称鳄鱼、鼍龙、猪婆龙,今称扬子鳄)。鱼鳖都不敢在吕梁一带游水。
  据史料记载,约在唐代,缘孔子曾观洪吕梁,官方为了纪念圣人的事迹,便在吕梁的圣人窝,洞山西坡下建了一座孔庙。可惜毁于战火,今只存庙后的三座孔坟,被村人称为孔林。
  明朝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吕梁分司主事张镗,每于公事完成之余,常与友人一道登高闲游。他们站在凤冠山上,见该山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大有王者之尊,不觉神采飞扬,遐想连篇。他想到孔子之所以来吕梁观洪,因这里的景色太美了,而他又是孔子后裔的女婿,应尊称孔子为岳先祖。他就前往曲阜拜谒六十二代衍圣公孔成庵。衍圣公将府内收藏的孔子任鲁国司寇时的画像展示给他看。张镗回吕梁后,命匠人在石上刻了圣人的画像来祭祀。他又在凤冠山上修建了一座书院,因孔子观洪有川上之感慨,遂将书院命名“川上书院”。张镗还建了一座亭子,因孔子曾问道蹈水之故,便将亭子取名“观道亭”。为了方便春秋祭祀,他又在山周围买了百余亩地,留给管理员耕种。
  自从有了川上书院,历朝的徐州府都在该书院设东部地区的童生考场,每届考试期间,学子们每七人坐一桌用餐。菜分四碟八大碗,四碟为鲜果,八大碗为荤菜六,素菜二,又叫“干八碗”。年景欠收减为六荤二汤。这笔开销费用非常大,除了官府补贴外,还有书院公地收取的钱粮,亦作童生们食用。这个川上书院考场,延用到清末光绪皇帝的最后一次开科取士为止。人们在闲谈时,言及某人文化好,笔墨功底深时,便会赞许地说,某某人文采好,是吃过八大碗的笔杆子。久而久之,“吃过八大碗”一词就成了当地文才出众者的代名词,至今依然流传于该地区的老年人中。
  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5年),徐州知府邵大业来吕梁。他见观道亭破损严重,于次年到曲阜找孔子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珠商量修缮之事。回来后于同僚共议,决定发动各界捐资,县官施恩祖和诸多绅士们都积极响应,“不两月有亭巍然,有亭屹然,三石像(孔子像)咸得所位置。”修缮后的观道亭面貌一新,庄严古朴。文人王应时有吟《观道亭》诗一首:“幽居剩有江村兴,况复同登最上亭。悬水远分秦晋域,危峦近摘胃累星。清尊潦倒云山暮,白日风尘岩幽冥。最喜石关谈道者,不嫌促膝话黄庭。”凤冠山周围还建有观澜亭、聚益亭、大观堂等。明嘉靖十五年,副使宋圭还曾在山后建有狩猎场。
  古吕梁城位于凤冠山西南,被泗水淹没沉埋后,新城便建在凤冠山前。山上有三门七景,佛族庙坐落在山上。据《凤冠山散记》载,此庙建于初唐,分上下庙、戏楼等共108间屋,甚是宏伟。上庙大殿内有孔子石像,东山墙的匾上书"高山景行"四个镏金大字,西山墙有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关真观记碑”,大殿西侧建有东西偏殿各五间,东殿内有竹叶字碑刻、岳飞行草碑刻等;西殿内有两块碑上刻天保图及明书法大家文征明书《疏凿吕梁洪记》。山前有自然洞名“凄云洞”,洞前又三间大殿,设十八罗汉像。另外,还有五王祠、魁星楼及下庙数十间建筑。该寺院毁于1938年日本兵火烧,唯剩岳飞诗碑《疏凿吕梁洪记》碑,现存镇文化与体育站。
  岳飞诗碑上款是“送紫岩张先生北伐”,正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枭克汗头。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下款署“绍兴五年秋日,岳飞拜”。紫岩是张浚的别号,属北宋抗金最坚决的五大名臣之一,岳飞曾数次番归他节制。与此同样的碑在全国还有三块,分立于三个去处。一在浙江省杭州西湖岳祠;一在岳飞祖籍汤阴县岳庙;一在山东省济南市。且不问其真假,只凭全国仅有几块碑之一,便可见那个时代吕梁城在全国的知名度了。
  吕梁还有一座关尉庙,在泗水以南,值得介绍给大家。该庙属于元朝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建设。因汉寿亭侯关云长和唐国公尉迟恭二人皆有功于吕梁,遂把二位神君集于一庙“有司春秋以少牢祭之”,是说设有专职的司祭官,在春秋时节来祭祀关、尉二神。(古代祭祀只用猪、羊二品为少牢;用牛、猪、羊三牲祭祀称太牢,“牢”是指盛牲的器皿)。庙内有元朝翰林侍讲书法家赵孟頫撰书的《关尉神祠碑铭》初置神庙中,后庙荒弃,碑不知流失于哪里去了。所幸此碑文尚有传世,文法流畅,结句完美,组词严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古文。
  吕梁城及周边不足三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有许多古老的建筑群,特别是寺、祠、庙、庵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有河平王庙、玄元庙、华佗庙、龙华寺、观音庙、孔庙、文王庙、火神庙、弥陀寺、天妃庙、费公祠、金龙寺、玄女庙、城隍庙等不少于二十座寺院。各姓氏的家庙及土地庙、山神庙尚不在列。
  其中,属于吕梁山区的圣人窝村,村东洞山上有一座古寺。其年代久远,是徐州地区内最古老、最壮观的七大古寺之一。该寺今人多称作白塔庙、洞山庙,笔者有幸于多年前听村中近百岁老人说,此庙原名龙华寺。近年又走访了寺周几个村庄,找老人们探寻,八十岁以上者尚有几人能略言一二。据《水经注》载“(泗水)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泗水又南,获水入焉,而南径彭城县帮城东。”由此看来,龙华寺似乎不在吕梁东洞山之上。笔者有意向倾于野史传言,其现由有以下五点,供方家论证。一、何以世代此有传言说龙华寺呢?二、正史不一定不误记,野史不一定都是虚假,即所谓“无风不起浪”。三、今人言“洞山庙”、“白塔庙”均属讹传,在佛教界尚先建好佛屠塔,再以塔的䥺色为寺院命名“红塔庙”、“黑塔庙”、“白塔庙”、“木塔庙”的先例。至于说叫“洞山庙”就更离谱了,如称“云龙山庙”、“泰山庙”、“西河庙”、“南山庙”等。四、纵观徐州地区冈岭四合,千峰竞秀,能被称为“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山体不多。何谓名山?当名在有泉,名在有洞,名在山体有王者之尊上。洞山充分具备以上几点条件,山上有二洞,小洞深约十米,面积约半间房大,适宜和尚们面壁。大洞名隐仙洞,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广大地区群山中最大的自然溶洞。听进过洞的老人讲,面积约半亩地,内有“三仙台”(即大洞内自然又形成的小洞,小洞中有自然形成的三块石头),还有石鸡、石猴、石钟乳等。在洞中的另一侧,有古人砌的半砌的半堵大砖墙,墙的另一侧是深不可测的地穴。洞山有泉多眼,特别是山西坡下的泉,四季长流,水质清冽,富含多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五、洞山卧于群山之中,唯南向面临泗水,人立山上可一览泗水雄涛洪峰无遗。洞山背贺山,东临峨山,西有草山和远交平湖、大黑山,大有王者之尊的气概。在此仙山佳境,哪有不被佛门首选的呢?以上五点仅供参考。
  吕梁洪自古还是漕运的咽喉要道,苏东坡在《答吕梁仲屯田》诗中有“吕梁自古喉吻地”之句。国家的皇粮税银,江淮、江南物资多由吕梁漕运抵京。据清《同治·徐州府志》记载“晋太原谢元既破符坚,率众至彭城,患水道险涩,堰吕梁水利漕运。”由此看来,至少在1800年前,吕梁便发展漕运为官方管理了。
  吕梁洪除了水流汛急以外,洪下河床巨石盘错,利如狼牙,坚硬无比。船只一个不小心,便会撞石翻沉,或者船底部被狼牙石撕裂而漏水遇险,这成了历朝历代行船至此的心腹大患。为了漕运平安顺畅,唯物者便积极疏通,唯心者便大建寺庙,祈求保佑。元皇庆年间在下洪建龙神庙、关尉庙,都是为祈示平安所建。整条吕梁洪上下二十多里,钟磬梵唱,香烟袅袅。
  《铜山县志·大事记》中载“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七月,黄河自澶州决口,南泄之水淮,漫千余里,徐州漕害。知州苏轼亲率全城军民冒雨抗洪抢险,筑东南长堤以御水保城。”自此,古泗水改称黄河。另一说金后自徐州一段泗水为黄河所夺,笔者则查无实据。徐州地区自金宣宗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属金辖治,至金哀宗天兴六年(公元1238年)结束,其间历时21年,《铜山县志·大事记》中对这段历史无水患记载,说古泗水在金时为黄河所夺是不正确的。元、明期间,吕梁这段河道还一度成为京杭大运河航道。总之,公元1077年后,黄河夺卞河、泗水、运河、淮河而入海,为吕梁洪增加了凶险,为漕运河带来更大的后患是不争的事实。官方为此而长期疏凿吕梁漕运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
  元朝在吕梁设立了官衙,监督和管理江淮及南京方面漕运北上的物资。明朝廷在此又分项设立了吕梁洪分司、吕梁洪巡检司、税课局、纤站等机构,并凿渠置闸,修堤筑坝,都收效甚微,未能很好的排除吕梁洪的险情隐患。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主事谢敬,修砌吕梁上洪堤岸三十六丈,宽九尺,高九尺;下洪堤岸三十一丈,宽一丈四尺,高五尺。成化二十一年,主事弗宣又专门修砌上洪下洪沿线纤路约千丈,以利于拉纤通航。尽管漕运艰难,但是过往的船只仍是与日俱增。到明朝嘉靖帝时,据官方留下的记录,吕梁洪北上的船只总数已经达到12100多艘,运输量达四百万石。此数为官船,再加上民间通商贸易船只及由上而下的船只,可想当年吕梁洪漕运的繁忙景象。有许多船只停在下洲等纤夫拉船,往往廷时多日而不遂愿。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5年)吕梁纤夫站的纤夫多达1550余人,是黄河道中最大的纤站。纤夫们是社会最底层的苦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生活十分艰苦。北上的船只每到吕梁,便由纤夫拉船上行,少则每船近百人拉纤,多则百数十人拉纤。即便如此努力,据《吕梁洪志》载“舟逆流向上者以尺寸计”就不错了。常常因阴雨道滑,稍有不慎,不但前进不了,还有可能被一排巨浪将船只急速打退。纤夫们抛纤不及,便群体被拖入洪流,难免有人沧水溺亡。
  在描写吕梁洪的古人诗句中,有一首无名氏的七言绝句,悲歌当时拉纤的情景,诗曰:“船头浇酒祀神龙,手掷金钱撒水中。百尺楼船双夹撸,唱歌齐上吕梁洪。”为什么要把出苦力得来的血汗钱,再撒到水中祭祀神龙呢?显然不是,而是以死的决心来完成官逼之役,命悬一线,要钱何用。试想,双夹撸都掌不稳方向了,需要齐心协力的号子,百人一心,全力以赴,是闯过鬼门关,抱有一线生存希望的哀号,是人将逝去的挽歌。该诗是多么悲壮的一幅旧中国纤夫拉纤的图卷,至今使人读来荡气回肠,可惜作者未留下姓名。
  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3年),吕梁洪主事陈洪范动用了大量的工役和财力,凿除了吕梁洪中的狼牙怪石和阻洪的大石梁,为行船解除了后顾之忧,永绝了后患。次年,为了纪念疏凿吕梁洪的伟大业绩,由吏部右侍郞徐阶撰稿,刑部右侍郞韩邦奇撰书碑头文字,翰林院侍诏宰相文征明亲笔书写《疏凿吕梁洪记》碑落成,立于凤冠山上,昭示后人。全篇书文并茂,极具学术价值和文化观赏价值。
  吕梁山区群峰叠嶂,绵廷不绝,黄河(泗水)纵贯其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天顺年间进士及第礼部尚书、湖南茶陵人李东阳来观洪,其诗《吕梁洪》中说“……周绘百里间,大地无寸壤……江淮实襟带,幽蓟乃喉吭。”称其为江、淮、幽、蓟地区的喉吭(即咽喉),足见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兵行险道,喉闭则死,均与地理攸关。因之吕梁山区历来又徐州东南屏障门户之称。无怪乎周在此设国立都,《元和郡县志》说“操建城居吕梁洪东岸,吕布建城居吕梁洪西岸”,隔水相对恃。《资治通鉴》上记载“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萧弄璋攻东魏碛泉、吕梁二戍,拔之。”《读史方舆纪要》载碛泉在吕梁东。《元和郡县志》又说“吕梁故城临泗水,高140尺,周17里。此城东三里又有三城:一在泗水之南,一在水中沙地上,上在水北,为南北朝时北齐所筑,以防南朝陈寇。”
  公元575年,陈王朝派都督吴明彻率大军对北战。润九月,吴军与齐军在吕梁展开争夺战。十一日这天,吴军大将萧摩诃带领七骑冲入敌军中,夺下了齐军的帅旗,造成齐军大乱。吴军乘势追杀,齐军数万人败退彭城坚守。
  公元577年,北周灭亡了北齐,陈王朝为了拓宽疆域,趁北周在彭城立足未稳之机,用兵夺取徐州、兖州。于十月又派吴明彻充军攻战。吴军很快来到吕梁驻扎。北周闻吴明彻兵屯吕梁,急命威震北周的徐州总管梁士彦统军拒敌。十月十九日,北周军被击溃退守徐州不出。吴军将重兵围城,又调一部由大将程文秀带领,在吕梁筑坝堰,意欲阻断泗水而倒灌徐州。这一谋略被北周军完成了对吴明彻军的合围战略部署。吴军惊慌失措,陈大将萧摩诃突围成功外。吴明彻精锐部队三万余众,包括主帅吴明彻、监军裴忌、将军程文秀等全部被俘。因吕梁兵败,陈王朝从此元气大伤,不久便消亡了。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为了夺取江山,在吕梁山区大战后周兵马,阵亡将军级军官,便埋满了整整一座山,此山位于今铜山县赵疃林场废场部院内,紧邻吕梁北双峰山。百姓今称为“皇姑坟”、“皇林”。以后历朝多有战争、战斗发生在吕梁山区,不再赘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县长蓝伯华、共产党铜山县第一任县长王景武,先后将县政府设在吕梁山区的圣人窝村。吕梁山区成了周围平原地区百姓上山躲避日本兵清剿的好地方。日军经常在这一带山区遭到我八路军、新四军及县东部民兵区队和县大队的打击。战斗场次多的难以统计。抗战结束内战开始,国民党县大队、保安团计2000余人,于1946年秋来该山区剿共,被我县大队、区队、原八路老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团协同作战,在吕梁西北一役全歼敌人,余八骑十二人逃生。
  淮海战役的徐东阻击战,也是在吕梁山区一带展开的。国民党黄伯韬兵团所辖五个军约十五万人被围于邳州碾庄,蒋介石再三电令救援。我军奋力阻击,使邱清泉、李弥二部未能越过阻击防线,黄伯韬兵团全部被歼。为纪念这次阻击战胜利,冠山乡人民政府在凤冠山上,新建烈士碑亭一座,供人们瞻仰尊怀英灵。
  吕梁地区在近代发展中,许多文献有记载,笔者只捡拾土地革命时期,在该区域内发生的吕梁人所干的大事,以壮吕梁文化声色。
  黄河在养育了吕梁人近千年后,于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改道北迁了,吕梁从此结束了自古以来的重镇繁华岁月,而步入了它的潇潇秋日。吕梁人勤劳、智慧、正义、勇敢的美德是永恒的,他们追求民主、自由、向善、和平的信念是不变的。吕梁人在黄河改道后的中国近代史上沉寂了一段年代后,即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他们的步伐又走到了新的历史潮头,为了争取民主、自由、和平、幸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1919年“五·四”青年学潮冲击大地时,吕梁地区重埠村就出了位学者,它的名字叫张传孝。他受红色刊物《赤潮》影响,以家乡为根据地,成立了中华大地上一个新的民众组织———红枪会。该组织波及数省交界地区,设有分堂,下辖众多分舵。1922年第一次反徐州,吃掉国民党一个警备营。1924年接受共青团郭乐三领导,1925年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年第二次反徐州,吃掉国民党一个保安团(又叫招安团,团长曹传金,兵力约一个师的人员)。1926年三反徐州败北,张传孝等首领被捕,秋天被国民党枪杀在今大庙镇西贺村村西乱坟地,悬首三天于柳树上示众。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作的《关于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一文中,对红枪会予以高度评价。中共江浙区委的有关文献说“徐海一带红枪会之勃起,更是农民武装自卫、反抗土匪、军阀劣绅、土豪、贪官污吏的一种最有力的组织”。红枪会创始人首领张传孝等当永垂不朽。
  1931年,中共徐州市委在紫庄乡吴窑村发动第一次苏北农民武装暴动,被叛徒告密。国民党当局腰斩共产党员18人,暴动未成。之后,于1932年又在吕梁地区的薛家湖村,举行了农民武装暴动。这次暴动在党代表化名张六黑子和本村地下党员薛景轩带领下,自三月初开始发动,到农历七月十四日暴动打响,历时百多天组织了周围百多村参加。成功地打土豪,分浮财,并与第二天与国民党单集区公所乡丁大打一仗。本次暴动为共和国缔造了多位军界领导,亦是苏北地区中共最早成功的一次暴动。以上两个事件中逝去的英烈们的业绩如银河群星中遥远的小星,虽不十分耀眼,却永远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吕梁地区位于华北地区东南,地质发展史和地层基本特点类似华北其它地区。山体多形成于4亿6千万年前至10亿年的地壳运动,为海底火山期。2亿7千万年至3亿3千万年前,海水最后一次退下,地壳抬升,成为陆地湖泊环境。2亿2千万前进入中生代,本区地壳运动加剧,多次火山岩浆喷出。7千万年前本区地壳才趋于稳定。吕梁山区的山体,应当是寒武纪定型者居多,岩石种类繁多。
  吕梁自古就盛产奇石、美石、玉石。品种有红、黄、青、白玉质石,各色玉质海藻螺纹石,大小蛐蟮纹石,莲花石、雪绫石、各类石灰质奇石、木化石、骨化石、珊瑚化石等数十个品系。最负盛名的要数吕梁产的黑磬石,自古就有“吕梁磬石天下响”的赞誉。“磬”是我国古代用石或玉制成的打击乐器,《尚书·禹贡》篇中就有“泗滨浮磬”的记载。清《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磬石盖突出吕梁水中”。徐州市博物馆尚存有一块清时吕梁产的八音磬石。该石可打击出一首简单的曲子,音色十色清雅脆悠。
  这些黑石头除供人们做磬以外,古人还用它来做文四宝之一的砚台,其质量绝不亚于著名的端砚和歙砚。明末诗人张兖得到一方吕梁砚,送给好友吏部尚书湛若水。尚书大人爱不释手,写了一首《题吕梁砚》诗,曰:“张君惠我浆水砚,烟水微茫云一片。又如月色照眉梢,夜色光芒月不见。一干二干干青天,栾拳根着万千年。学文须学石间秀,美在奎中人得传。”张兖次其韵奉和诗一首:“何人名此玉湖砚?吕梁之石琼瑶片。风吹山雾碧氤氲,堕落龙地时隐现。地藏星移光射天,此物新夸嘉靖年。风流水部兴不浅,直与芝房宝鼎传。”他们二人将吕梁砚比作“云一片”、“琼瑶片”,赞为“夜色光芒月不见”、“地藏星移光射天”,足见爱砚之情切。还说“学文须学石间秀”,此句颇具哲理,耐人寻味。今天在吕梁山区亦能采到上好的磬、砚之材,只是因黄河淤泗,大量深水下寒冰磬、砚材料已被泥沙尘封,炙手可得的是撒裸于山涧的材料而已。
  吕梁山区还产有纯正的美玉,在史籍中被称为泗滨玉,吕梁一带人称“赵疃玉”。泗滨玉色泽艳丽,晶莹剔透,温润滑腻,五彩具备。玉质硬度稍微高于寿山田黄,大大低于辽宁岫玉。其美不次于田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该泗滨玉矿床系露天矿,位于吕梁双峰山以北赵疃村。曾三次被小规模开采,只是初动上层,玉坑深不足十米。储量如何?有待进一步发掘。
  关于吕梁山区的生态植被,本着古吕梁的“古”字略言一二。吕梁山区约200平方公里,群峰逶迤,地质结构复杂,是各种乔木、梓木、灌木和各种有性、无性、宿根、木本草类、蕨类繁殖的最佳生存环境和土壤选择区,几乎囊括了华北地区所有的植物品种。有数百年树龄的软枣、棠棣、白楝、紫楝、榛树、朴树、枸油树、皂角、枳子、楸、柿、山杏、山枣、柳、香花槐、牡荆及中草药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仙草参、青木香、威灵仙等等,是一个很好的古树种、中草药及古生态植被展示区,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性。吕梁山区因其地理特殊,山川秀丽,古泗水与黄河、运河交夺其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人文景观众多而闻名,自然为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们的游览垂青之地。自古及今,他们接踵而至,留下大量不朽的锦章佳韵,读之,犹如品咂一杯吕梁山潺潺的清泉。(张世龙)

上一条:景点如珠玉
下一条:卢套庙会盛况

返回列表

您感兴趣的新闻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徐州吕梁风景区 备案号: